造假與變造研究資料

想一想

請閱讀以下案例情境,思考問題:

小生因為實驗數據不符合理論,因此決定更改研究結果的數據。請問小生的行為恰當嗎?若不更改研究數據,你認為小生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避免被老師責備嗎?

參考答案

 

實驗作業的繳交期限在即,花花來不及完成實驗,因此她以其它物品的照片,做為這次實驗的觀察照片。請問花花的行為恰當嗎?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讓花花趕在作業繳交的截止日期前,完成她的實驗觀察記錄呢?

參考答案

造假、變造研究資料或成果,都是嚴重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造假(fabrication)是指研究者偽造、虛構研究過程中不存在的資料,包括視覺圖像、數據資料,以及研究程序或結果等,並將虛構的資料做為研究成果,甚至發表為研究著作。變造(falsification)則是指研究者刻意操弄研究資料、研究過程、儀器設備等,或是更改和刪除研究數據,以期符合預期的研究假設;變造也包含刻意隱藏未符預期或矛盾的研究成果、過度美化研究資料,導致研究結果無法真實、正確地呈現。

綜合而言,研究者切勿因為研究時間不足、著作發表壓力,或因力求完美結果等因素,而不當操弄儀器,甚至更改數據、圖表等內容。近年來期刊的論文審查機制日趨嚴格,資訊的流通也越來越發達,使每一篇研究論文在發表後都有機會被更多人閱讀及檢視,故研究者若變造或造假,是很容易被發現的。研究者切莫心存僥倖,以身試法。如果研究者被發現更改或造假研究結果,不僅損害社會大眾對科學研究的信任,研究者本身也可能遭受輿論撻伐,或使自己的研究生涯留下污點。

◎補充閱讀

【臺灣案例】不當美化研究圖像

某大學教授執行一項由受政府經費補助的研究計畫,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的期刊,然而文章中的圖像卻遭他國研究者質疑其真偽。經由調查證實,執行研究的研究生承認曾過度「美化」該圖像,也坦承未完整保留原始資料,使得當初的研究結果無法被重新檢驗。最後,該大學教授同意撤回已刊登的論文、重新執行實驗,並接受補助單位的懲處。此外,在論文發表時已取得學位的博士生也被撤銷學位。


 案例解析
【臺灣案例】不當美化研究圖像

在該案例中,執行研究的博士生涉及一些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包括他過度美化研究用的圖像,使研究結果無法在論文中被正確呈現;此外,他沒有善盡保存原始資料的責任,使後續的驗證工作無法進行,無法查證其研究真確性。雖然無從得知該博士生刻意美化研究圖像之真正目的,但可能的原因包括使研究結果更具吸引力及說服力等;這類的行為不但很容易誤導其他研究者做出錯誤的研究詮釋,也會侵害研究者自身的學術誠信。誠信的重建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道路,研究者應竭力避免任何可能傷害個人信譽的行為,才能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他人的信任及尊重。

此外,就該博士生之指導教授而言,即使執行不當行為的人不是他,但他沒有善盡監督之責,使其指導的博士生做出變造研究資料的行為,他也為此付出代價。由此可知,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指導教授和學生間,以及同儕間(如:實驗室的工作夥伴)的相互監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彼此適度的監督、提醒及討論,能有效預防一些不當研究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