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倫理的單位政策
過去臺灣對研究倫理的規範多是參照國外行之有年的標準,缺少針對國內研究環境所另訂之倫理守則,以致國內研究者(包括研究生)在面臨違反研究倫理的處境時,常以「不清楚某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為由替自己辯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2022c)。事實上,過去許多規範的確是不成文的,既未有明確的文字規章,也無法在研究人員的養成過程中被有系統地教授,只能仰賴研究者間的口耳相傳,以致每個人心中衡量是非對錯的規準有所差異。這類的模糊狀態不僅造成國內研究者對於「負責任的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RCR)存有不同的定義及詮釋,對於初入研究工作的研究生而言,也缺乏一套具制度性的學術倫理教育(國科會,2015)。
近年來因跨國研究合作的頻繁及網路工具的發達,研究倫理的規範也朝向與國際接軌的方向發展,研究倫理的議題在學術圈中廣泛被討論,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簡稱國科會)、教育部及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均公布學術倫理相關文件,做為研究機構依循的準則。
主管高等教育的教育部及國內重要的研究計畫補助單位國科會均要求研究機構因落實學術自律,應該從教育、管理及懲處三個面向來落實學術自律及機構內控。教育指的是「增進師職生研究倫理知能」及「預防研究不當行為」;管理則是「協助研究計畫申請、執行、經費使用、成果發表」及「提供研究倫理疑慮之諮詢」;懲處則是「完備研究不當行為檢舉機制及審議流程」及「調查處置研究不當行為」。
國科會在 2014 年首次公布並於 2019 年新修正一系列針對臺灣研究環境所訂立之研究倫理說明、規範及審議要點。國科會也於 2017 年 3 月成立「研究誠信辦公室」,期望在公布相關規章及政策後及建立專責辦公室後,能使國內研究者在面對研究倫理的課題時,有一套由計畫補助單位所明訂的參照標準,也有違反研究倫理案件的明確處置方式。該一系列文件包括《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學術倫理的聲明》、《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以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研究計畫涉及學生學位論文之學術倫理參考指引》(國科會,2022b,2022c,2022d,2023)。
國科會要求其受補助機構應「訂定學術倫理管理及自律規範」、「指定或成立學術倫理管理專責單位」、「建立學術倫理教育機制」及「訂定學術倫理案件處理標準作業流程」四項工作,目的在於完備受補助機構學術倫理的機制。
教育部於 2017 年與 2022 年分別修正與公告《專科以上學校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原則》及《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在《專科以上學校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原則》中,教育部要求各校明訂並建立校園學術倫理事項(學術倫理準則、權責單位、修習辦法、違反態樣、處理程序、懲處條件及監管機制)、相關課責及資訊公開等,同時也須統整校園學術倫理案件之處理程序,並盡量與國科會一致。而《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則以改善論文重量不重質現象,並明訂違反學術倫理時之裁罰。
再者,由於有關人體的研究與試驗,充滿許多不可預知的危險與是否危害健康的不確定性(丁予安、黃立,2010),衛福部於 2007 年訂立《人體研究倫理政策指引》,以降低與控制傷害之發生,在此一併說明之(衛生福利部,2007)。
